四川巨人文化
集團有限公司

 
設為首頁 | 收藏本站
經典故事64開內容提要?二

禮 —— 克己履善之道

內容提要


“禮”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社會道德規(guī)范。在儒家創(chuàng)始人之前的殷商社會,統(tǒng)治階級實行分封制、等級制和世襲制;當時,“禮”就是這些制度的體現(xiàn)。

在儒學創(chuàng)始人孔子的思想中,“禮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?!岸Y”是具有道德意義的本體范疇。在《論語》中,孔子多處講到“禮”。

“禮”使人們相互和睦,指導、約束人們修身和治國?!肮识Y及身而行修,義及國而政明,能以禮挾而貴名白,天下愿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畢矣?!薄霸谔煺吣饔谌赵拢诘卣吣饔谒?,在物者莫明于珠玉,在人者莫明于禮義。”司馬光進一步強調“禮”的統(tǒng)治功效。他認為,正是因為有“禮”,才確定了等級制度,從而才能形成正常的社會秩序?!岸Y”與“敬”為一體,能否做到“禮”與“敬”的統(tǒng)一,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志。

“禮”,作為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社會道德規(guī)范,從誕生之日起,就以它所特定的價值作用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(fā)展。誠然,不同的歷史時期,“禮”都受它的時代性限制,但無論何時,“禮”都是維系人類生存的重要紐帶。尤其今天,要構建和諧社會,要推動世界和平與發(fā)展,更缺少不了“禮”的作用。

我們推出的“中華民族人文修養(yǎng)經典故事”叢書——《禮 克己履善之道》,個個故事獨立成篇,圖文并茂,簡明扼要,像串聯(lián)的珍珠,緊緊圍繞“禮”這一道德范疇,自成一家。其故事內容豐富,情節(jié)感人。通過閱讀讓你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。


義 ——取舍行宜之道

內容提要


“義”,作為道德規(guī)范,是儒學中的重要命題,在春秋初期,即被廣泛應用,早有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的說法。義,在五常中居第二位??鬃又鲝埳鐣缟械滦?,而“義”是人實現(xiàn)德性的途徑??鬃佑袝r也將義作為“德”來使用,“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。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”個人的得失利害,就受義的制約,所謂“見得思義”,即遇到有所得之時,要想一想是否合乎義,不要見利忘義??鬃诱f: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?!?/span>

孟子將“義”分為兩種:一是道德原則、標準;二是君臣之間或不同等級的人們之間的一種道德責任。不該得到的而得到了是不義的行為。荀子則提倡“隆禮貴義”的道德作用?!岸Y”“義”治國,決定著國家的興衰。 “義”,作為儒家道德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,經過幾千年的演變,其思想內涵對規(guī)范人的行為,加強人的修養(yǎng),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在滄桑巨變的今天,我們在義利關系上,既要大力倡導通過合法勞動致富,同時,更要提倡人的行為應堅持正義,合乎公益,人與人之間要重視情義?!傲x”,仍然是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格的重要標準之一。

我們推出的“中華民族人文修養(yǎng)經典故事”叢書——《義 取舍行宜之道》,個個故事獨立成篇,圖文并茂,簡明扼要,像串連的珍珠,緊緊圍繞“義”這一道德范疇,自成一家,其故事內容豐富,情節(jié)感人。通過閱讀讓你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。


智 ——通權達變之道

內容提要


“智”是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,是儒家崇尚的一種道德品質和思維境界?!爸恰痹谌寮覍W說中是指聰明、睿智。

孔子認為,“智”是聰慧豁達的品德,是儒者修道處世的本領,是智者能通宇宙萬物和人倫之理,凡事能秉理而行,故“智者無惑”??鬃舆€說:“智”的品質還必須與其他的品質和行為相配合,才能成就事業(yè)。所以,孔子把智、仁、勇看成是儒家理想人格必備的三種品質。“君子道者三……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?!?/span>

孟子把“智”理解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發(fā)自內心的道德情感。董仲舒把儒學發(fā)展推向一個新階段,把“智”列入五常之中。把“智”看成一種準確無誤的預見,是正確行為的指導,是成就事業(yè)的保證。因為,“智者見禍福遠,其知利害蚤;物動而知其化,事興而知其終……”中國古代的“智”,其實質是一種辨別是非的能力。古人主張“知禮”“聰?!钡?,實際上都很難離開道德范疇。人有智慧而不失其德,如何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于正途,這才是古人和今人都極力倡導的。

我們推出的“中華民族人文修養(yǎng)經典故事”叢書——《智 通權達變之道》,個個故事獨立成篇,圖文并茂,簡明扼要,緊緊圍繞“智”這一道德范疇,自成一冊,其故事內容豐富,情節(jié)感人。通過閱讀讓你懂得智慧機智的人生,才是一種最高境界。


恕 ——寬厚豁達之道

內容提要


“恕”,儒學中的重要倫理范疇,是指以仁愛之心待人,核心和出發(fā)點,也就是“推己及人”為恕,用自己的好惡去推想別人的好惡。孔子將“恕”視為道德的重要原則。他認為,人與人之間,對自己之欲求不能不有所節(jié)制,對他人之欲求不能不有所照顧,否則社會就會混亂,人與人就會發(fā)生沖突。所以,當人問他,怎樣用一句話來概括人生的行為準則時,他答曰:“其恕乎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?!?/span>

孟子繼承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。他主張,人不懈地執(zhí)行忠恕之道,就能很快地達到仁的境界。荀子則認為,“恕”是人們端正品行的重要原則,“恕”是人道之極、至仁之方和人的常行之術,并賦予其本體意義。這些思想對宋明理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。王廷相主張,君子要待人常恕,“養(yǎng)心裕德”就可使德感人,從而人人各得其所。可見,“恕”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不僅能陶冶一個人的品格,還能調整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。一個人遵從恕道,就能為人寬厚,為政清廉。所以,即使是在充滿競爭氣息的今天,恕道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恪守的美德。

我們推出的“中華民族人文修養(yǎng)經典故事”叢書——《恕 寬厚豁達之道》,個個故事獨立成篇,圖文并茂,簡明扼要,緊緊圍繞“恕”這一道德范疇,自成一家,其故事內容豐富,情節(jié)感人。通過閱讀讓你懂得胸懷寬廣對于成就人生的重要性。


廉—— 清直奉公之道

內容提要


“廉”是先秦諸家政治思想的主張?!傲?,清也,自檢斂也?!?/span>

墨子說:“貧者見廉,富者見義。”莊子說:“人犯其難,我享其得,非廉也?!泵献又鲝垼骸傲睆奶岢珵槿藘€樸中體現(xiàn)出來,人要有羞恥之心,如果沒有羞恥之心,是最大的無恥,這也是以后儒學廉恥之心的體現(xiàn)。

荀子認為,有無廉恥是區(qū)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,而人無廉恥是人唯利是圖的結果。劉向繼承了儒家傳統(tǒng)的榮辱觀,以道德為衡量榮辱的尺度,以德明、義立、功成名就為榮,以重利忘義、同流合污、居位失德為恥。他認為,道德名節(jié)重于生命,人如知道恥辱,就應該注重自己的節(jié)操和名譽。人貴于遵循道德,只有合乎人的情理,廉恥分明,才能安于所得,而不是貪求,注重名節(jié),潔身為廉。朱熹認為,人有廉恥,才能做到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他將廉恥列為封建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。儒學的廉恥思想,自然也有其歷史的局限性,但在古代中國思想發(fā)展史中,有其很大的進步作用。很多古代的名人志士正是以廉恥為節(jié)操,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幕,被后人歌頌為清官廉吏。同時,廉恥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,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我們推出的“中華民族人文修養(yǎng)經典故事”叢書——《廉 清直奉公之道》,個個故事獨立成篇,圖文并茂,簡明扼要,緊緊圍繞“廉”這一道德范疇,自成一家,其故事個個獨立成篇,內容豐富,情節(jié)感人。通過閱讀讓你懂得廉正對人生事業(yè)的巨大價值。


行——知之踐履之道

內容提要


“行”,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思想?!靶小保玖x為道路,引申為“行動、行為、踐履”之義。在中國古代,知行問題涉及認識論,也涉及倫理道德等其他哲學范疇。

儒學創(chuàng)始人孔子非常重視“行”在認識社會以及道德修養(yǎng)中的作用。他認為: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是一個學習和鍛煉的過程,即從學習道德知識到確立信念,再到認識和把握規(guī)律進行實踐、實現(xiàn)目的的過程。而這正是“行”的過程??鬃拥闹兴枷胝J為,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否高尚,不能只憑其言論,還要看他的實際行動。孟子認為,“知”和“行”對人認識主觀世界、客觀世界都有著重要的作用,人要努力地探求,不探求就得不到。

“知行”思想是中國哲學史上出現(xiàn)較早的一對哲學范疇。歷代的哲學家在探索人的認識與實踐關系的過程中,提出了多種看法,如知難行易、知先行后、知行兼舉、知行相分、知行合一等。這些思想對人們認識世界、改造世界,很有積極意義。

我們推出的“中華民族人文修養(yǎng)經典故事”叢書——《行 知之踐履之道》,個個故事獨立成篇,圖文并茂,簡明扼要,像串聯(lián)的珍珠,緊緊圍繞“行”這一道德范疇,自成一家,其故事內容豐富,情節(jié)感人。通過閱讀讓你懂得許多“知”與“行”的重要關系。